校政合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研究与探索——以“太仓班”为例
雷武生 颜志明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句容 212400)
摘要: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二、三产业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紧迫课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贯彻中央关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精神,结合苏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太仓市政府合作,探索出“政府买单、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农学结合、校政融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新模式,实现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完美衔接。
关键词:校政合作;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途径
The research on Professional farmer's cultivation by College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 taking taicang as an example
Lei Wu-sheng Yan Zhi-ming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urong 212400,China)
Abstract With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to the secondary industries and tertiary industries,the new generation of peasant is strange to land, "who will cultivate the land and how to cultivate land" has become an urgent issue.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cooperating with Taicang municipal government, explored a brand-new pattern of “government payment, targeted enrollment, targeted cultivation, combined agriculture and study, and integration of college and administration” for professionalfarmer cultivation, through implementing the policies of central government concerning the vigorous cultivation of brand-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and through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thus achieving perfect connections amo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nd social demand.
Key Words College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 Cooperation;Professional Farmer;Training Model; Way
[作者简介]雷武生( 1980-) ,男,甘肃泾川,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作物生理生态、农业职业教育。
[项目基金]2013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课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适应苏南现代农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SJG082);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以职业农民岗位技能为目标,构建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K1422)。
党的十八大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之一,并要求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2011年3月《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是江苏“十二五”发展的主要战略之一。2013年,江苏城镇人口一举突破5000万人,达到5090万人,比上年增加100万人;城镇化率为64.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而苏南超过70%,苏中接近60%,苏北则在55%左右。到2015年,江苏全省城市化率要达到65%以上,其中苏南地区更是高达75%以上。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这一问题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尤为严重,以太仓市为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质量不高,具体体现在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年龄大、人员结构与现代农业产业脱节,不能满足苏南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二是从事农业科技的人员数量少,基层农业生产技术人员更少;三是现有人才留不住,例如部分大学生村官,缺乏农业技术和知识,只是把“村官”当成了自身发展的一个平台,很难扎根农村长期从事农业工作。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究竟如何培养?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太仓市政府已联手开始破题。2013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太仓市政府合作,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开办了基于高职学历教育的“农业技术与管理班”(太仓班),进行专业改革创新,将农业职业技教育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相结合,破解当前制约太仓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年龄大、数量少、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培养一批 “有文化、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现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高职教育专业建设双赢。
一、建立校政结合、定向选拔的招生与就业联动机制
2013年,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太仓市政府联合在太仓市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进行宣传,经过学生报名、笔试、面试,并经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审定,共有55名学生录取为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太仓市政府与这55名学生和家长共同签订了“定向培养与就业协议”书。协议中明确,学生在学习期间,由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对学费进行全额资助,其中在校期间资助学费总额的60%,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后一次性补助余下的40%部份,并同等享受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同等的奖、助、贷学金政策。
学生毕业后由太仓市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领导小组统一调配至各镇(区)所辖村、合作农场和农业园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服务、销售、管理等工作;与农业村或合作农场等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实行人事代理,工资待遇参照所在村(社区)定工干部副职,并按有关规定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缴纳住房公积金;最低服务年限不少于5年(含见习期)。
二、构建“四段式、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能管理、会经营”高素质现代职业农民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体制创新,把政府、院校和学生三者紧密合为一体,实现地方政府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成长紧密的结合。太仓班学生由学院和太仓市人民政府联合培养,经过双方的多次探讨,确定“定向培养、分段教学、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第一学期,学生主要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公共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第二、三、四、五学期学生主要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工场和职教集团进行专业课程、专项技能、岗位技能的学习,同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每学期安排2~3周的时间在太仓市村镇基层、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和合作农场进行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实践等综合实践课的学习;第六学期,由学院联系、学生自主申请,安排部分学生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场进行为期3个月内的农业生产与管理实践实习,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其余学生则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太仓市人民政府联合派出经验丰富的一线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岗前专题培训和顶岗实习。
三、以新型职业农民岗位技能为基础,创新“模块化”课程体系
以新型职业农民岗位技能为出发点,结合太仓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经过大量的调研,形成了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拓展课构成的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性的将本专业的专业课设计成四大模块:农业生产技术模块、农业装备技术模块、农业信息技术模块和农业管理技术模块,每个模块由3~5课程组成。农业生产技术模块主要涉及水稻、小麦、油菜和园艺植物栽培的水、肥、气、热和土壤的管理技术,常见病虫害的预测和防治技术;农业装备技术模块主要涉及常见动力机械、耕作机械的使用技术、播种与栽植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的工作原理、使用技术和养护技术,设施大棚的设计原理、建造技术等;农业信息技术模块主要掌握农业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经行采集、存储、传递、处理和分析技术,物联网综合布线技术、网络技术、信息采集技术、大棚系统部署等;农业管理技术模块主要讲授农村政策与法规、村务管理等。
为了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结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每学期安排 “作物生产与管理实习”2.5周、在第六学期安排“顶岗实习14周”,通过培训和实习,使学生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缩短所学技能与生产实际的距离。
四、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完善“立体化”实训体系建设。
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依托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校内实训基地作物生产教学工场、植物保护实训中心、江苏省职教集团以及我院和太仓市合建的合作农场,形成了了由“技能-模块-项目”三级集“基本技能训练、生产性训练和综合适岗训练”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训体系。
表1 农业技术与管理专业实训安排
实训时段
|
实训内容
|
实训时间
|
实训地点
|
指导教师
|
第一学期
|
文化课学习和专业基础课学习
|
1周
|
江苏省农博园、作物生产教学工场
|
本校教师
企业行业专家
|
(秋冬季)
|
第二学期
|
太仓市水稻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移栽
|
2.5周
|
太仓合作农场
|
本校教师
太仓农业技术人员
|
(春夏季)
|
暑期
|
村务管理
|
4.5周
|
各镇农技站、农经站、各相关村(涉农社区)
|
本校教师
各相关部门负责人
|
第三学期(秋冬季)
|
拖拉机农机手培训
|
2.5周
|
太仓合作农场、
太仓科技园区
|
本校教师、太仓市农委、
各实训基地技术人员
|
第四学期
|
联合收割机、
水稻插秧机培训
|
2.5周
|
太仓合作农场
太仓科技园区
|
本校教师、太仓市农委、
各个实训基地技术人员
|
(春夏季)
|
暑期
|
夏作生产管理实践强化
|
4.5周
|
太仓合作农场、
基层农村
|
本校教师
各相关部门负责人
|
第五学期(秋冬季)
|
西瓜、草莓生产技术
|
4.5周
|
太仓合作农场、
基层农村
|
本校教师、太仓市农委、
各实训基地技术人员
|
第六学期
|
定岗实训
|
13周
|
太仓市各个涉农单位、太仓市合作农场、基层农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农场
|
本校教师、太仓市农委、
各实训基地技术人员
|
五、建立督导运行机制,实行项目化管理
采用项目化管理方式,由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太仓市人民政府联合成立“太仓班项目管理办公室”,太仓班项目管理办公室实行每月一次的例会制度,同时不定期的与学院、太仓市人民政府进行信息交流;建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太仓市政府、学校、学生四方参与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强化预防管理意识。采取监控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监控强调对过程的控制,主管部门、太仓市政府、学校和学生的四方评价更有利于发现问题调整方向,形成以评价促监控,以监控促管理的良性循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到实处;实行三级班主任管理,即由学院派出专职教师和太仓市政府派出的管理经验丰富的专业干部作为班主任,同时学校再安排一名从事学生管理的干部作为副班主任,强化实习班主任的职责,做好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有关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地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完善了与农学结合相适应的督导运行机制,重点完善适应农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实践教学质量标准、生产性实训规程、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农学结合考核办法、教学督导工作办法等一整套科学完整的农学结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考核管理办法。
六、形成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多元评价体系
为了满足新型职业农民这一培养目标,太仓班的学生应具备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创新素质、适应职业特殊需要的身体和心理素质。针对岗位技能特点,学院和太仓市人民政府经过大量的考察论证,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突出实践性,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为载体的多维评价体系。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引入政府评价、辅导员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等新型评价模式,不断丰富、充实、完善,积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评价的内容体现出综合性,内容要涵盖学业、职业技能、价值观等;突出过程性评价,将评价内容转变为包括学业成绩、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职业素养等在内的多个方面,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和未来的全面发展;,强调职业素质的多元化考虑,不仅包括从事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相应知识、技能,还包括职业通用能力、就业核心能力及综合素养,形成由学校、学生、实训农场和政府组成的多元化人才综合评价体系。
七、突破 “订单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常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职业的针对性和岗位的针对性,在实践性、技术性、专业性等方面特点显著,但是社会能力的锻炼容易被忽视,学生对于岗位以外的知识所知甚少,缺乏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综合的职业能力,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太仓班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充分考虑了学生以后学历的提升,增加了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基础化学、植物与植物生理等与学生继续教育密切相关基础课程学习,与此同时与太仓市政府达成共识,太仓班的学生可以通过“专接本”教育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继续教育,太仓班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必需的社会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以后的职业活动中就往往会得心应手,发展空间也更为广阔。
“太仓班”的开办将职业农民的培养与中国农业职业教育的改革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就业难,基层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培养出一批能够扎根于当地农业和农村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了农业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人才需求产业发展的完美衔接,为我国职业农民培养和农业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2)
[2]韩娜.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6
[3]章康龙.高职院校培养“本土化、高端性、创业型”新型职业农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信息,2013(11)
[4]李敏骞,徐鉴民,米海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制研究[J]农民科技培训,2013,(5)
[5]李慧.新时期中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3)
[6]李智水,顾卫兵.江苏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生源危机与对策探究[J]职教通讯,20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