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本站首页  工作职责  政策法规  百家之言  项目管理  学院学报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当前位置: 首页>>部门动态>>正文

隐性教育在高职院校“两课”教学设计中的有效应用

2015-11-02 14:00  

隐性教育在高职院校“两课”教学设计中的有效应用

李  丽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句容  212400

摘  要:高职院校“两课”隐性教育,是教育主体通过隐含的、非计划的课程或活动对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在高职院校实施隐性教育的对策,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教师言行的示范、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而这些隐性教育的手段更容易为高职学生所接受,使他们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隐性教育  校园文化  教师示范  社会实践

在当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也出现了很多不良倾向,这反映在大学生身上表现为:没有切合自身的理想追求、价值观扭曲、缺乏社会诚信意识、责任感缺失等症状,因此加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已迫在眉睫。而我们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很多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甚至出现了反感情绪,如何将我国主流价值观通过“两课”教学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养,我认为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之外探讨更易于为学生接受的隐性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一、隐性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一)隐性教育的含义

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社会学家杰克逊( P·Jackson) 首次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中提出隐性教育的观点。隐性教育又被称为隐性课程,指“在学校计划和课程方案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属于学校教育经常而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或未被认识到的课程”。此后,各国的学者纷纷对隐性教育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与开发。

我国理论界隐性教育的研究始于1990年,但真正开始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是从2000年开始,从中国知网上检索可见,1990-2012年共有关于隐性教育的文章911篇,而2000-2012年间就有861篇,其中谈到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有55篇。分别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教育功能(作用)、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隐性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潜隐性

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一个最直观的区别即是它的潜隐性,隐性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各种载体及实践活动将有关思想理论和道德方面的问题传授给学生,而不是公开讲授。

2、教育手段的灵活多样性

显性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讲授传达给学生知识,虽然现代课堂教学的模式已经有了变革,比如引进了幻灯片、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资源,但通过对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发现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隐性教育的模式则具有灵活多样性的特点,比如通过示范、熏陶、暗示等形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引导,从而使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3、教育过程的愉悦性

隐性教育的方法迎合了现代高职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可以在教育者设置的环境中主动愉悦地接受多种情感体验,这种毫无强制性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到身心舒畅,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政治理论内化为自身修养。

4、受教育者的自主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自主性教育,因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我们看不到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我们也看不到作为教育者那种居高临下的权威教育,没有了教师外部强加的意图,学生的逆反心理会随之消失,而主动参与的意识增强,这样,学生就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参与。

二、在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实行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一)隐性教育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1、高职学生喜欢质疑

高职学生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喜欢质疑,敢于向传统挑战,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常常带着批判和怀疑的目光,甚至是逆向思维。随着主体意识的增强,他们更希望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加以选择和吸收,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指导自己的实际行为。隐性教育自身的特点正避开了学生反感的直接教育说教,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对480名高职学生的调查问卷我们也可以看出,认为显性教育方法好的只有1%,认为隐性教育方法好的占19%,认为二者结合方法好的占80%。

2、高职学生理论水平低

随着我国大学的连年扩招,使得高职院校在录取时因为生源的问题成绩相对较低,在“两课”教学中,如果过多的进行课堂的理论讲解,学生会觉得很枯燥,甚至因为听不懂而厌学,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很差。

(二)隐性教育是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成功应对思政教育现实挑战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的变化,传统的一味强调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生硬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地、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受教育者,切忌简单粗暴、刻板说教。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只有能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理论修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三、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实行隐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研究,我们会发现,这些国家虽然没有专门的政治理论课教育,但他们通过隐性教育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几乎所有的课程中,使之成为思政教育的载体。同时,他们通过推行生活化教育、社会实践等,把西方价值观深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实践表明,隐性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高校也应高度重视发挥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隐性教育在高校的推行,主要通过环境的熏陶、教师的示范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几种途径来实现。

(一)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层面。物质文化环境包括建筑、雕塑、文化设施、绿地、鲜花、广场的设计、报栏和橱窗的布置等;精神文化环境包括完善的学校办学理念、服务理念与办学目标,校风、教风、学风、校旗、校徽、校歌等以及校园人际关系、文化生活、集体舆论、心理气氛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往往以隐性作用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塑造着大学生的人格。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把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潜移学生的品性、培养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

发挥校园文化在“两课”教学中的隐性教育功能,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1、加强校园外部环境建设

校园环境的布置和美化不仅可以改善学校的风貌,更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典雅文明的校园环境往往能赋予学生远大的理想,更高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坚持校园环境的整洁、优雅、文明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坚持校园环境的恬静、清洁以利于学生的安心学习;坚持校园环境的规整、严谨、有序以体现高校的庄重、高雅。我相信,通过校园外部环境的无声熏陶,我们一定能收到单一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效果。

2、加强校园内涵建设

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理论水平的局限,使得他们对“两课”课堂的理论教学不太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理论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我认为通过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这一隐性的方式非常重要。校园内涵建设包括学校业余文化建设、舆论建设、行为文化建设、文明班级评选活动、升国旗唱国歌活动等。业余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开展讲座、辩论会、报告会等,对学生关心的问题、关注的新闻事件、好人好事等进行专题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舆论建设方面,坚持“以正确舆论引导人”,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政策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明辨是非的能力。结合本校实际,通过校训、校服等形式,弘扬校风,形成自己的特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行为文化方面,对师生的言行举止、仪表、礼仪进行规范,提高师生的综合素养;文明班级评比活动的开展,在学生中会掀起全校性比学习、讲文明、讲卫生的高潮,从而增强学生的公共文明的素养;升国旗唱国歌制度常态化,我们要意识到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是单纯的形式,通过升国旗唱国歌,能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热情,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校园制度建设

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靠教育,二靠制度,因此,加强校园制度建设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辅助进行隐性教育的重要手段。比如我校建立的三联系制度、长效的环保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既体现了学校管理的严谨,更体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通过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学生也逐步养成了单纯说教无法实现的良好的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

(二)教师言行的示范

“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德者也”!所以,教师不仅仅是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通过自身修养传递给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师言行的示范性主要是通过其学识、思想、情感、性格、意志、言行等传递给学生并对学生产生影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言语没有一句是细小的、无关紧要的,教师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中国自古也有对教师基本的道德要求即“温良恭俭让”。 这些都说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身为教师,多说一句“谢谢”、“对不起”,在你的带动和影响下,你的学生会变成一个文明的人;看到老人去主动搀扶一下,你的学生也会像你一样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听讲座或者上课时保持手机静音,你的学生也会变成一个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孝敬父母,爱护同学,你的学生也会成为一个尊老爱幼的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老师以身示范,才能带动学生服从,否则,己所不正,何以正人?因此作为隐性教育重要载体的教师人格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承载着重要的价值,它对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单纯的课堂说教、填鸭式灌输相比,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教师,他的人格辐射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同。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两课”教师更应该以身示范,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同时也要注重自身外在的形象,与学生保持足够的亲和力,用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真正达到“两课”教学育人的目的。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社会实践活动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更能从中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我院也经常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专业为导向,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问卷调查、模拟面试、访谈等形式,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学校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明确了学习方向。“爱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共同成长”为主题和以“关注留守儿童、传递你我爱心”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促进了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回报社会,奉献爱心。“助农村经济建设,展农机学子风采”、“弘扬青春风采,争当新农村建设先锋”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坚定了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心。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培育了学生的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整个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身心愉悦,高校“两课”教育德育教育的内容完成于无形之中。

综上所述,隐性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方法,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更容易和乐于去接受。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要使我国主流价值观植根于学生头脑中,就必须在“两课”教学中实行隐性教育,使之与显性教育相互配合。通过隐性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4:208.

[2]杨治良,叶阁蔚.内隐学习“三高”特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1993,3.

[3]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4] 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87.
   [5]保罗·弗莱蕾.被压迫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大教育出版社,2001:117.

[6] 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此文章发表在《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李丽(1979.1- ),女,汉,硕士,讲师,江苏句容人,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邮编:212400,电话:13912102930;通信地址:江苏省句容市文昌东路19号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Email:742057831@qq.com

陈立娥(1976.02-),女,河北乐亭,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上一条:园艺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下一条:“校政合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研究与探索——以“太仓班”为例
关闭窗口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1-87290703    邮编:212400    地址:江苏省句容市文昌东路19号